• 主页 > 知识问答
  • 2022年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解读与实践指南

    来源丨我在小学教语文

    作者丨李竹平,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业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本文约5100字,阅读时间为13分钟。

    课标的技能_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的技能_2022课标生活技能

    编者注: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公布,一线教师充满了好奇:

    与旧版相比,修订后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计划有哪些变化?新课标给统一教材下的教学带来哪些新方向?如何将学科核心能力真正落实到一线课堂?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并实践?

    ……

    本文是特约老师李竹平对语文学科解读的综合整理。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修订的力度并不像2001年版升级到2011年版那么“平庸”。这些变化是巨大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从课程目标来看,语文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时代已经真正到来。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虽然与高中基本相同,但表述方式有所不同,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不再提“三维目标”。分学期的课程目标要求不再分为之前的五个部分(“读写能力”、“阅读”、“写作/作业/写作”、“口语交流”和“综合学习”),而是分为分为“识字与写作”、“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索”四个领域。如果说课程目标的变化是预料之中、预料之中的,那么这两个新内容就具有创造性。

    首先,终于有了名副其实的“课程内容”。新版课程标准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了规定。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教什么”和“学什么”。 ”。

    为了找到更清晰的框架线索来整体梳理和阐释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沿袭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策略和思路,设置了六种不同的“学习任务”小组”来明确课程内容。

    这六个学习任务组分别属于语文学习中不同功能层面的三种类型,即基础学习任务组(语言积累与整理)、发展学习任务组(实践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以及创意表达、批判性阅读与表达)和扩展学习任务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其次,增加了“学术质量”部分,从“学术质量内涵”和“学术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达到的学术成绩,分为四个学术阶段。其篇幅近5000字,并且经过精心定位。那么,基于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定位,以及对学术质量的追求,课程实施,特别是以统一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将会有哪些新的思路和媒体?那么实际需求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就是“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

    目前,各学科都在探索大单元教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也成为单元教学实践中的热点话题。为什么选择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和单元教学有什么区别?笔者曾经简单讨论过这个问题——。 (我要修改的是最后一段:在使用统一版教材的背景下,可以把大单元教学作为教学理念渗透到单元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在大单元教学中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应该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

    现在新版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教学建议》中是否提到采用大单元教学方式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一年多前,我有幸拿到了正在制定的《流程草案》,半年多前我看到了《征求意见稿》。两个版本中都直接提到了“大单位”的概念。

    《征求意见稿》的《教学建议》是这样规定的——

    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组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各学习任务组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技巧,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汉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汉语、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强化内容学习与思维发展的融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协调教学活动;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

    在正式颁布的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大单元”的概念并没有直接出现。相应部分表示如下——

    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组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各学习任务组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技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言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多元发展的综合效果。多方面、多层次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的技能_2022课标生活技能_课标的技能

    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正式颁布的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这一段所表达的含义与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汉语实践活动”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追求和重要特征。

    “大单元”教学强调学习任务的设计、任务链的精心组织、活动的层次性和连贯性。 “大单元”教学还特别注重对学习目标的深入理解和概念性理解,这也呼应了上段的精髓:“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说的内在联系”。阅读和写作,追求语言和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我们来看看当天颁布的《语文教育课程规划(2022年版)》中“课程实施”第2点“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结构化。

    这里明确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指出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追求。大单元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选择,当然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的方向和实践追求。由此看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大单元教学的概念,但基于统一版本教材单元的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语文教育课程规划(2022年版)》和《语文教育课程规划》共同界定的教学理念(2022年版)》应成为一线教师单位教学的理念追求和实践探索。

    在新课程标准下,

    从“综合学习”到“跨学科学习”

    我们先看一张表格,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和内容结构变化。

    2022年版

    2001年版

    2011年版

    汉语实践活动

    学习任务组

    汉语学习领域

    汉语学习领域

    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排序

    实用阅读和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批判性阅读和表达

    阅读整本书

    跨学科学习

    从该表可以看出,相比前两版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增加了以学习任务组形式呈现的“课程内容”,还增加了“课程目标”部分。表现为与原版不同的四类汉语练习活动。前两版课程标准中,将“目标”和“内容”放在一起,称为“课程目标和内容”(实际上只有目标,没有内容),并分为五个部分(领域)来表达。

    2022年版语文实践活动领域与前两个版本语文学习领域相比,“识字与写作”基本一致,“阅读与鉴赏”与“阅读”基本对应,“表达与交流”基本对应对应于“写作/练习/写作”和“口语交际”,那么,“梳理探索”是否对应于“综合学习”呢?对比一下《综合学习》中的“综合学习”就清楚了。 2011年版课程标准第二学期的“目标与内容”与2022年版课程标准第二学期“课程目标”中的“结合与探索”。

    2011年版第二阶段学校《综合学习》

    课标的技能_2022课标生活技能_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的技能

    2022年第二学期学习《作文与探索》

    1、能够提出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信息,共同讨论。

    2.结合汉语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并用书面或口头表达你的观察结果。

    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汉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汉语,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尽量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1.尝试对所学的单词进行分类和组织。尝试发现所学汉字的形、音、义和书写特点,帮助自己读写。

    2.学会组织有趣的汉语练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汉语,学会合作。结合汉语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用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尝试利用文字、表格、统计图表、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丰富表达效果。

    3、能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信息,共同讨论,并尝试运用汉语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显然,2022年版的“组合与探索”部分的目标比2011年版的“综合学习”部分多了一个方面,那就是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单词的整理和探索。看一下2022年版“课程内容”部分对六个学习任务组中“跨学科学习”第二阶段的描述:

    (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设计和呈现朗诵、讲故事、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二)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传说等;探索日常生活中的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国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汉语,获得多元文化体验。

    (3)选择自己发现并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尝试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这三点是内容的描述。

    我们看一下课程标准对这个学习任务组价值的描述:这个学习任务组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领域学习与应用;围绕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针对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整理、探索、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并解决问题。

    结合起来可以发现,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的“梳理探究”和“跨学科学习”中,可以找到前两版中“综合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但有被“升级”了。它是如何升级的?

    2011版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综合学习”的定位如下:“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学习’的要求,从多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内部的联系,加强语文课程的衔接。与其他课程并重,这里的重点是“加强与其他课程、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

    2022年版课程标准提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 2022年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而不仅仅是“加强与其他课程、生活的联系”。这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学习”最直观的区别。事实证明,不再有“综合学习”,因为有了“跨学科学习”。

    为什么强调“跨学科学习”?

    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识告诉我们,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仅使用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做到的。简而言之,现实生活是不以学科划分的。只有融会贯通,才能生存、生存、创造。注重跨学科学习是最大限度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参考各国课程标准,你会发现,实现学科内有机结合和学科外融合、突破学科界限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趋势。通过寻找和发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主题、能力等维度上的深度关系,构建三维跨学科学习网络,可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核心能力。

    跨学科学习不仅是新时代语文课程内容的必然选择,也是各学科的必然选择。这在《语文教育课程规划(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过去,“综合学习”主要体现在语文综合应用上。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流,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跨学科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把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活动联系起来,围绕学科内外的话题进行探究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跨学科学习注重现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培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

    笔者特别赞同跨学科学习,可能是因为我在汉语课程的实践中,有过很多这方面的积极经验,看到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和发展。 《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开发与实施》一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课程案例。

    例如,第三学期开展了以校园文化设计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需要运用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选择感兴趣的校园文化元素,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在设计符号或纪念品时,必须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准确清晰地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内容等。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达到这些目标:体验和感受一个完整的作品。学习生活,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培养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协作探究能力,培养责任感等。

    当然,跨学科的学习一定要重视,同时也考验教师设计任务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jtanggu-giant.com/html/tiyuwenda/9292.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